2013年9月2日 星期一

「動、靜、生、滅」 陳兆聖2010創作個展 於蓉畫廊






「動、靜、生、滅」/陳兆聖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繪畫為藝術的表達方式之一,以形、色、線的變化,可以縱情、剖白、批判、探究潛意識……。可以形式化、觀念化、或具獨特性的自我表現。

處在人所架構的政治、經濟、文化背景的結構與宇宙穹蒼之間,創作者隨其人類文明演進,更需檢視自我,探索本我,經「內省」而感應「外境」,在平行的軌道裡,經由“創作” 拓展與提昇人的精神層次,體驗存在價值。

自然的存有,是自然,萬物靜中生、動中滅,亦是自然。近年來,繪畫主題一直縈繞在此思維之中。

  
對於大自然則是「化整為零」再由「零」的基本元素出發,樹、石、花、草、雲、雨……等,及其細微形態,皆可轉化為個人形意之刺激。透過剝離、分解、扭曲、衍生、虛擬、變形……等方式,再整合。時而以情緒主導,恣意縱橫,亦以托物寄情,重組其形,重佈其態。不以求景之現,而求局之變、意之見,元素互融之趣旨。而這些元素是有意、是無意,只為超越現實狀態上的各種心靈美感層次的體驗。亦可多面向,製造矛盾與模糊現象,尋求某種氣、質的替代形式與視覺語彙。

無中藏有,有化為無,相生相續,虛非虛,實非實,虛實相應,是穿透在形體上、組織上或是內容上的適當安排。

「不確定性」的思維與探索,一直是個人面對藝術的態度。「不確定性」蘊含著「不執著」,在主、客之間尋求準度,或可能性的答案,如斷面可傳其形之神,何需全面。「不確定性」實則為隨機,隨意,不執一方,由「機轉」而產生轉機。


表象包覆下之「真實」,並非真實,在表象的場域裡,如置身迷宮,難覓「真實」的出口,唯有「卸妝」,並藉由繪畫,呈現一種可視的「真實」。而個人也藉此凝塑自我的表達形式於對應大自然靈動與「動、靜、生、滅」之「真實」的探討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