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我與超我之抑慾與覺醒
文
陳兆聖
佛洛伊德(Sigmund Freud)認為,人格包括了三部份,分別稱為本我(id)、自我(ego)、超我(super-ego)。人格中的三個部分,彼此交互影響,在不同時間內,對個體產生不同的作用。
「本我」是人格結構中最原始部分,如飢、渴、性三者均屬之。「自我」是在現實環境中由本我中分化發展而產生,由本我而來的各種需求,如不能在現實中立即獲得滿足,他就必須遷就現實的限制,並學習到如何在現實中獲得需求的滿足。支配自我的是現實原則。「超我」是人格結構中居於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,是由於個體在生活中,接受社會文化道德規範的教養而逐漸形成的。超我有兩個重要部分:一為自我理想,是要求自己行為符合自己理想的標準;二為良心,是規定自己行為免於犯錯的限制。因此,超我是人格結構中的道德部分。
而在自我的現實原則與超我的自我理想與良心道德之間,「慾望」又居於影響活動的關鍵,它是本能的一種釋放形式,構成了人類行為最内在與最基本的要素。「對慾望不理解,人就永遠不能從桎梏和恐懼中解脱出来。如果你摧毁了你的慾望,可能你也摧毁了你的生活。如果你扭曲它,壓制它,你摧毁的可能是非凡之美」。——印度哲学家、克里希那穆提(Jiddu
Krishnamurti)。
但人為了滿足私慾就會「變形」,成了形形色色不同之相,造就出屬於個人的異世界。叔本華(Arthur Schopenhauer)說過;慾望過於劇烈和强烈,就不再僅僅是對自己存在的肯定,相反會進而否定或取消别人的生存。用「命定」或「天理」來取消或壓制别人的慾望是不合理的,但過度推崇與放縱慾望也是愚蠢的。
慾望不論是善或惡、對或錯並不重要,重要的是理性的引導與自我控制。雖然慾望於人並不相同,但不外乎是物質、權財、精神……等層面的執迷。生是偶然;死是必然。這個偶然的人生自由與否,在於慾望的多寡與輕重如何自主的取捨,也將決定自由的層次。肉體將隨時間而衰敗,生命必面臨一次次的考驗與抉擇,隨著慾望起伏直到生命劃下句點,然而生命的過程與慾望的束縛不一定同步,取決於當下理性的自覺。
佈局於變形人物與物像,它是「自我」的誇張與膨脹。面對著五彩繽紛,擾攘的外力與各種慾望充斥之下,相較於道德規範的「超我」,「無彩之具象人物或局部」,形成強烈對比。是自控?還是被控?是自由?還是束縛?作品試借自我的抑慾與控制,期能邁向超我之覺醒,達到釋然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